新集的传承与发扬,在新集公司几十年发展壮大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这种文化,一直激励着我们前进,一直引领着我们走向更加美好、更为广阔的未来。

在艰苦卓越的环境下逆向而行,用双手缔造一个从一穷二白到行业典范的企业。1995年我初毕业,我记得父亲曾经跟我说过,要是不想读书了,就去新集矿上班吧,这是我第一次听说我们县城的西边还有一座煤矿。父亲说,他认识几个矿上的人,虽然煤矿条件很苦,但是前景很好,然而我没答应,继续读了高中,但“新集矿”这三个字从那以后就印在了我的脑海里。后来通过查阅资料,才知道原来新集老一辈创业者们曾经住过窝棚、吃着馍馍夹着咸菜,风餐露宿,硬是把矿井建好并投产,从而创造了新集经验和新集模式,经过6年零6个月的艰苦奋战,1996年,新集矿区建成年产660万吨煤炭的现代化矿区,也在我们淮南及至全国煤炭行业独树一帜。10年后,也就是2006年,我退出现役,被政府安排到新集矿上班,这正是我零距离接触新集矿的开始。
上班的第二年,也就是2007年,我们公司首次发行A股股票并上市,一跃成为我国首家煤炭板块整体上市的企业,也是淮南市首家上市公司,正是因为新集人用布满厚茧的双手缔造出的这一个个神话,汇聚成了一种文化,这种文化我们现在称之为“新集文化”。
在波澜不惊的形势下阔斧改革,用新集文化激励我们砥砺奋进迈向更新的征程。随着被誉为中国第一对“数字化矿井”刘庄煤矿建成运行、国内首对数字化矿井”口孜东矿建成运行和安徽首个百万千瓦级煤电一体化电厂板集电厂的建成,我们的公司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16年,我们公司成功划至中煤集团,这不仅是供给侧改革中煤炭央企重组的首个案例,更是煤炭行业在减量重组去产能实际行动中,继“国源煤炭”成立后,迈出的重要一步。2019年,我很荣幸参加公司建成三十周年宣传片的拍摄和筹备工作。这让我更加近距离的深入我们各个矿井的千米地下,去零距离感受新集人在一线不畏艰险的拼搏精神,去零距离感受我们新集人在千米地下凝聚形成的那种“洪荒之力”。
在拍摄和筹备的这几个月期间,我切身的感受到我们公司这三十年来从一座地方小煤矿蜕变成以煤炭采选为主、煤电并举的中央大型上市企业。这30年间,我们公司从210万起家到资产总额超300亿元,累计生产原煤2.4亿吨,发电400亿度,年利润从641.29万元到度利润超过20亿元。我相信,奋进中的我们将逐步实现新集能源煤电并举、多元发展的局面。
自被正式纳入中煤集团统一管理的那一年起,我们公司人安心稳,全体新集人励精图治、披荆斩棘、砥砺奋进、逐梦前行,实现了安全生产稳定发展、经营效果持续向好、管理流程逐步规范、改革创新稳步推进、复产复建稳妥进行、职工收入大幅提升的高质量发展目标,职工实实在在享受到改革带来的红利。
在薪火相传的新集文化引领下,必将成为我们奋勇向前追求美好生活新的动能。今年,是公司建成34周年,这34年来,我们新集人走过了艰苦创业期,迎来了高质量发展期,新集人用34年实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蜕变。在此期间,新集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不仅是公司发展壮大的“催化剂”,更是“凝固剂”,牢牢的烙印在我们心中,固化在我们脑中。
前几天,《重温经典-新集的年轻人》在公司内网上热播,当那一幕幕真实的新集人奋斗画面呈现在我的眼前时,我为之动容,为之感慨,为之钦佩,我曾思绪万分,也曾感慨万千,那一张张稚嫩的脸庞,那一双双布满疤痕的双手,那一张张无不洋益着向往美好幸福生活笑脸的新集人,在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我们应时刻重温和铭记那段心动魄、波澜壮阔的时光,为的就是传承和发扬。伴随着国家和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今天,我们理应毅立在这新时代、新征程的起点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发扬新精神文化,继承新集人的光荣传统,把这种新集之情、爱企之志,化作我们爱岗敬业、扎实工作的澎拜力量。
“八公山麓、淝水之滨,新集矿区迎着朝阳,迎着朝阳……”
文化引领方向,拼搏创造价值,我相信,只要我们能够坚持以中煤“和”文化为引领,延续新集文化,定能为实现公司高质量发展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陈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