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三大历史剧社之一的易俗社,持续推进秦腔艺术“走出去”工作,在传统戏曲国际传播与非遗保护方面不断探索创新路径。自2015年成立西北大学易俗社戏曲文化研究院以来,易俗社依托西北大学的学术资源与国际传播平台,双方在剧目英译、文化交流及青年人才培养等方面深化协作,取得多项阶段性成果。
 
秦腔经典名剧《三滴血》走进百年西大
2018年,易俗社携百年经典名剧《三滴血》走进西北大学太白校区大礼堂演出,校领导与易俗社相关负责人等出席。易俗社社长惠敏莉为西北大学赠送《西安秦腔剧本汇编》,郭立宏校长回赠刻有“西北大学”字样的蓝田玉石,彰显了双方深厚渊源及对文化传承的重视。

深化校团合作 推动经典剧目英译
2021年,易俗社与西北大学跨文化研究院联合启动《生态翻译视角下易俗社经典剧目台词译介研究》项目,由王晨佳教授担任项目主持人。课题聚焦《三滴血》《白蛇传》等经典秦腔剧目在语言转换与文化传播中的适应策略,兼顾情境保留与审美传达。项目成果被评为“优秀”等级,为秦腔剧目拓展海外传播渠道提供了有效实践支持。

打造沉浸体验营 扩展国际传播路径
2022年5月,易俗社与西北大学联合举办“非遗文化留学生体验营”活动,组织多国留学生参与秦腔妆造、唱念及表演实践,现场体验传统艺术魅力。该活动入选“秦腔文化传承与推广”典型案例,被中国日报、搜狐网、华商报等主流媒体报道,累计阅读量超过十万人次。该项目被认为是传统戏曲破圈传播的有效探索,增强了非遗传播的国际参与度和公众可及性。

学术服务社会 构建外宣新平台
近年来,西北大学跨文化研究院积极支持易俗社文化传播工作。院长王晨佳长期从事跨文化产业与国际传播研究,近年来策划举办多项易俗社国际推广的相关项目,广泛对接政府、高校与文化机构,助力陕西传统文化走向世界。其主持的陕西省政府参事室重点课题《陕西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对策研究》获省政府副省长批示,体现其在文化政策研究方面的影响力。

共建传播机制 汇聚多方力量
新的一年,易俗社与西北大学将继续深化合作,拓展多语种、多平台传播路径,强化高校与文艺团体协同机制,携手打造具有全球传播力与文化辨识度的秦腔品牌形象,为优秀非遗项目“走出去”提供更多范例与经验支撑。 |